类别:企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10-22 浏览人次:
今天的中国,年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规模占全球三分之一。从2021年到2024年,太阳能、核能、风力发电量合计年均增长20.3%,全社会消费的每3度电中就有1度是可再生能源贡献的绿电。同期,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我曾在黄河‘几字湾’沙漠腹地陕西榆林工作9年,那里的860万亩毛乌素沙漠已得到全面治理,并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现在正是草木葱茏的季节,欢迎大家去实地看一看。”今年7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首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主动谈起了自己的一段工作经历。
“毛乌素”在蒙语中意为“寸草不生之地”,流动的风沙和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让榆林成为了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毛乌素沙漠吞噬了这里6座城镇、412个村庄,流沙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是几代榆林人的记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井泉被沙压,房埋沙里头”是这片土地最苦涩的民谣。
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世界上最大面积的生态逆转就在这里铺开。在传承“治沙精神”的基础上,榆林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路,先后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等造林绿化活动,建立起城镇、道路、矿区等生态防护林体系。
今年夏天,陕西省林业局宣布,毛乌素沙漠93.24%的沙化土地已被治理,流动沙丘缩减超九成。经过持续治理,榆林的林木覆盖率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现在的36%,全市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到1701.5万亩,占全部沙化土地的93%,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60%。陕西成为了我国第一个“拴牢”流沙的省份。
镇北台是长城线上最为宏大的观察指挥所,位于榆林城北4公里的红山之巅,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历史上,这座高台几乎被流沙掩埋;现在,常绿树木组成的“方阵”拱卫着镇北台,眺望四周,一片郁郁葱葱。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这五年,我国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49亿亩,其中造林面积1.85亿亩,相当于一个福建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一个陕西省,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成为世界上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2024年11月,我国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把34万平方公里的黄沙全部围了起来,建成了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安全屏障,约为北京到上海直线月,随着最后一列草方格稳稳扎进沙子,宁夏境内的腾格里沙漠镶上了一条长约153公里、最宽处达38公里的“绿链”锁边,在草方格的庇护下,新的生命不久后就会破土出芽。从“沙窝窝”变为“金窝窝”,毛乌素这片面积相当于7个上海的沙海,将于2030年实现100%治理,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彻底消失的沙漠。
2022年新年的首个工作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2021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大气污染物6项指标首次同步达到国家标准,这是自2013年国家发布新版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
北京用十余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城市半个世纪的治污之路,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就站到了全面达标线上,这场轰轰烈烈的“蓝天保卫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2022年至2024年,北京一微克一微克地攻坚,各项主要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越来越多,北京的蓝天成为了市民朋友圈的日常。
空气质量稳定达标,水环境质量也大幅改善。亮马河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过去环境脏乱、污水直排、河床淤积严重,两岸商业背对河道经营,市民只能绕河而行。经过综合整治,亮马河蜕变成了风景优美的“城市会客厅”,每年吸引游客超千万人次。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成效的背后,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十四五”以来,8批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累计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4万多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77个,移交责任追究问题线月,《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发布,督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7月,《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印发,进一步压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9月,生态环境法典3编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今年,北京污染防治攻坚“路线微克”行动。更多美丽中国的“新奇迹”正在创造中。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塔拉滩,湛蓝色“光伏海洋”组成了一道道“遮阳伞”。伞外是高原荒漠,伞下是绿植茵茵,一只只肥硕的羊埋头啃食着茂盛的牧草。这是当地探索推广的“牧光互补”新模式。
“沙戈荒”指的是沙漠、戈壁、荒漠这三类生态环境脆弱、未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此类区域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区域丰富的风光资源和广阔的土地空间,实现新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塔拉滩曾经是沙化面积占98.5%的茫茫戈壁,年平均日照近3000小时,一片片光伏板和定日镜让这里成为了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铺上光伏板后,沙漠戈壁滩的水分蒸发量减少,风速降低,植被覆盖率随之提高,昔日的不毛之地变为了“能源绿洲”,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的绿色循环,焕发出生态富民的生机。
在西藏东部的开云网站 kaiyun网址昌都市邦达草原,20架银白色的风车迎风旋转,一组95米长的叶片每转动一圈,就能发出9.5度电。这里是八宿风电场,平均海拔5050米,与珠峰大本营齐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风电场,年发电量达2.23亿千瓦时,可满足约23万人全年生活用电。于2024年10月底并网发电,其产生的电能并入昌都片区电网,保供当地电力需求。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这是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中国构建起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实现台阶式跃升发展。如果把五年间全国新增的光伏板铺展开,总面积可以覆盖53万座足球场;把新增的风机叶片依次连接,长度相当于从中国最东端到最西端走一个来回。同时,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十四五”期间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3,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全社会每消费3度(千瓦时)电,其中就有1度源自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的增量超过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也就是说,全社会用电量新增部分都是通过“风吹、日晒”获得的。
驱动能源转型跑出“加速度”的,是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十四五”期间是我国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的5年。白鹤滩水电站、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多个“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建成投运,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挺进“千米深海”,共同构成我国多元化、高水平的能源供应体系。在技术装备领域,新能源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关键指标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新型储能是第一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中。短短数年内,装机规模已经跃居全球第一。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近30倍,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上了“巨型充电宝”。
在刚刚过去的“七下八上”,全国经历了大范围高温、暴雨洪涝和台风等极端自然天气,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对能源保供提出更高要求。7月当月,我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这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量总和。靠重力储能、靠压缩空气,今年夏天,这些“巨型充电宝”大规模参与“迎峰度夏”战役,成为电网应对“尖峰时刻”的“定海神针”,助力能源保障“顶住了峰、兜住了底”。
在鞍钢绿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厂区,废钢堆成的“小山”错落排列,满载废钢的大型卡车有序驶入。加工车间内,钢铁碰撞的铿锵声此起彼伏,智能打包后的钢块整齐码放,每块都贴着溯源二维码,来源、材质、加工批次等信息一目了然。
作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鞍山曾因钢铁冶炼、矿山采选积累大量废钢和尾矿资源。如今,这座城市“点废成金”,打造了东北最大废钢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了国内首个尾矿固废利用示范项目,将年产5000万吨至6000万吨的工业固废从“发展负担”转化为“资源富矿”。2024年,鞍山循环经济产值近百亿元。2025年上半年,这一产值同比增长54.2%,创下“十四五”以来最高增速。放眼全国,现在每年生产钢材中,20%以上的原料都来自废钢循环利用。
“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开源节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从节能方面来看,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从资源利用方面来看,2024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约12%,全国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68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83.6%。
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企业主责为资源循环利用,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率先组建的中央企业。从废旧机动车到退役光伏板,从废弃塑料到废旧纺织品,该公司成员企业中国资环链金公司已在全国布局超过34个中心基地和360个卫星基地,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在多个领域构建更加精细化的循环利用体系。
向“绿”而行的还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安徽,传统产业大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目前全省八成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已完成循环化改造,合肥、芜湖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在池州高新区安徽九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97%以上,真正做到了“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生产不见尘”。
在北京,绿色出行已成为市民的首选。截至2025年8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879公里,年客运量突破36亿次;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50米内换乘比例达到90%;累计完成404公里慢行系统改造和16个慢行示范街道建设。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由“十三五”末的74.0%提升至75.6%,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从源头得到有效降低,“车轮上的减碳”成效显著。
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近1670万个,均居世界第一。
除了新能源汽车,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标有“一级能效”的空调、冰箱等绿色家电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今年是我国能效标识制度实施20周年。目前能效标识已覆盖45类产品,参与企业超过2.6万家,备案产品型号超过400万个。我国能效标识已成为国际上实施范围最广、涉及市场规模最大、节能效果最好的产品标识制度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我国在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同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十四五”生态环境改善目标,还要力争高质量收官,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好坚实基础。展望“十五五”,我们将锚定目标、接续努力,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今天的中国,年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规模占全球三分之一。从2021年到2024年,太阳能、核能、风力发电量合计年均增长20.3%,全社会消费的每3度电中...
2025-10-22今天的中国,年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规模占全球三分之一。从2021年到2024年,太阳能、核能、风力发电量合计年均增长20.3%,全社会消费的每...
2025-10-22...
2025-10-2110月17日,国网沁阳市供电公司物资供开云网站 kaiyun网址应分中心聚焦废旧物资“回收、处置、利用”全流程管理痛点,以完善制度、优化流程、技术赋...
2025-10-21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总营收54.37亿,同比增长5.47%;净利润为4.38亿,同比增长5.45%。 近30日驰宏锌锗股价上涨9.4...
2025-10-21从各地回收的废弃塑料瓶捆绑成堆,等待进入清洗流程。经过脱标、强力摩擦、破碎等多道工序,最终变成一颗颗2至5毫米的PET颗粒,至此,在广西梧州国龙再生...
2025-10-21